世界经济增长对中国发展的影响与应对建议
世界经济增长直接影响中国外需市场容量,以及对外贸易、利用外资、税收、就业等指标,历来是制定五年规划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从上世纪90年代到2010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前,由于中国占世界经济比重相对有限,我们更多将世界经济增长作为外生变量进行分析和考虑。“八五”期间的发达经济体衰退、“九五”期间的亚洲金融危机、“十五”期间的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等,都构成中国经济运行的外部冲击。2010年以后,中国和世界的互动关系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对外投资和进口对其他国家带动作用增强,海外利益不断增多,在市场资源、国际事务、治理规则上由对外依赖、积极参与、被动接受,逐步转向相互依存、主动引导、双向互动。各方在重大问题上更加注重对中国的借重与合作,同时对中国在气候变化、市场开放、对外援助等方面的期待也越来越多。在这一阶段,世界经济增长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外生变量。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依旧保持较快增长,为稳定全球局势、避免世界经济滑向深度衰退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年,中国经济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仍增长2.3%,成为当年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为稳定世界经济再次作出重要贡献。纵观3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中国主动塑造和引领外部环境的能力显著增强,同时外部冲击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必须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思考和研判世界经济增长态势变化带来的影响。
不难发现,“十五”以来伴随着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趋势性下滑,中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是逐步趋紧的。就目前情况看,“十四五”时期的外部环境也不理想,考虑到主要国家大选等不确定性问题,能够与“十三五”时期相仿已属不易。“十五五”时期,世界经济开启新一轮增长的难度依然不小,叠加保护主义不断加剧、地缘政治冲突此起彼伏、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等因素,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预计总体依然偏紧,给中国发展带来不小挑战。同时也要看到,中国发展面临一系列机遇和有利条件,主要是:中国拥有世界上最有潜力的超大规模市场,政策空间仍然较足,宏观政策会对经济恢复持续提供支撑,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注入强大动力,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蕴含新机遇等。总的看,中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不断集聚增多,我们要增强信心和底气。
一方面,我们要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只要发展得越好,外部冲击对中国发展的影响就越小。同时,也要坚持胸怀天下,深刻认识“世界好,中国才会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以自身的高质量发展促进世界经济增长。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来源:中机院)
展开全文
1.挖掘和释放经济增长潜力
中国工业化城镇化潜力巨大,要把这种潜力释放出来,转变为动力。一是加强宏观调控。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二是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三是着力提高供给能力和科技创新水平。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好发挥供给对需求的引领作用。
2.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要向质量要新空间、向效益要新出路,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一是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突破“卡脖子”问题,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二是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持续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三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按照主体功能定位,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释放新的内需潜力。
3.以共建“一带一路”引领高水平对外开放
要落实落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项行动,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一是压茬推进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参与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北极航线等建设谋划,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二是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同更多国家商签自由贸易协定、投资保护协定,逐步构筑起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三是持续扩大制度型开放。要加快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依托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在数字经济、政府采购、知识产权、补贴政策、竞争中性等方面开展压力测试。推动中国标准领域开放合作,与国际行业的高标准对接,推动国内标准化机构在全球开展布局,提升中国标准话语权。
4.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在全球性问题面前,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只有通过全球治理合作,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实现共同发展。一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维护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主义和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支持联合国系统在全球治理进程中发挥关键平台作用。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主渠道地位。二是加快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推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与时俱进反映全球经济格局变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诉求,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改革,进一步完善份额和治理结构。三是发挥新兴治理机制和平台作用。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等国际治理机制,切实推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等新机制建设,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5.统筹发展和安全
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到未雨绸缪,针对性提高风险化解能力。一是坚定维护海外利益。建立海外利益保护机制,维护中国海外利益。保持“走出去”的节奏和力度,避免境外投资大起大落对宏观经济、国际收支平衡以及金融稳定造成的潜在冲击。提高境外工程项目合规经营能力,项目建设中加强风险控制,项目完成后进行常态化风险管理。二是有效维护中国经济安全。推动金融强国建设,防范化解股市、房地产和汇率等金融风险。将保障粮食安全摆在首位,坚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开展矿产资源、科技、关键产业链供应链环境等领域国际合作,维护中国粮食、矿产资源、关键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作者:余顺坤 侯咏 张哲人 刘阳)
中机院起源于产业竞争情报监测,发展壮大于产业规划咨询,成名于国家级新城新区规划全链咨询。专注于产业及产业园区大数据、咨询、规划、设计、招商、运营托管。
评论